2015年09月04日

这是跨界方法论第16篇专访

<aside> ➕ 跨界访谈是由Make+发起的,专注跨界实践者的调研项目。我们通过与全球跨界实践者对话和采访,收集跨界案例、观点、方法与经验,并与大家分享。 目前的跨界专访团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我们利用个人时间,用网络远程协作的方式来传播跨界者的声音、思想和行动。

</aside>

撰稿人/编辑 | 刘洁

△ 与日本建筑公司Noiz合作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墙面有400多片动力翻拍板,组合成不同图案

△ 何理设计创始团队,一排左起:叶彦伯、庄杰霖、魏子菁

△ 与Luxyboyz街舞团体合作表演:黑色流明(曾于金钟奖节目开场演出)

何理互动设计致力于跨界整合创作,关注生活中得各种小惊喜,发掘想象力,透过装置设计跳脱平面视觉界限,为艺术带来更多期待、同时也为科技注入新的美感体验。何理团队集合了跨领域专业人士,从艺术家、机械工程师到设计师等。本期跨界方法论的专访对象就是何理互动的创始人兼机械工程师——叶彦伯。

能否介绍一下何理互动设计?

何理互动设计提供跨领域的设计服务。我们能够从创意发想,设计打样、再到技术问题的解决,乃至最后的制作,独立完成项目整个流程。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会从最终想达到的创意效果出发,而不是出于现有的技术或设备,来设计每件作品。所以我们做出来的东西一般是前所未见的,且差异度会很高。

你们当初是如何想到创办这样一家公司的呢?

我们三个创始人都是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的的同学,在研究所上学的时候,我们三个是经常在研究室里过夜,通宵工作或是接案子,因此大家有很多相处的时间。我们觉得科技与艺术其实都很有趣,那能不能在做有趣的艺术的前提下把它变得更加商业化?所以我们就办了这样一家公司。

台北艺术大学科技艺术研究所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系基本上不限学生的专业背景。所以我们同学中有中文系、历史系、数学系、美术学院、也有理工方面的人,我们的共同目的就是艺术创作。

那时候的课程我觉得很难安排,文理课都得教,烦恼之一就是不能开设太深的课,比如文科生要上理科的课,这门理科的课就不能太深奥,因为文科生们可能都没有入门,反之亦然。总之,课上的教学知识比较浅,这其实是当时科艺所的问题,但它有另一个好处,就是我们会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这些知识都会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做艺术创作。因为每个人的背景都不一样,所以当他吸收了新的领域的知识,如果恰好他又是喜欢动手实践的人,那么他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和别人有所不同,因为每个人出发点都不同。

在科技艺术研究所的时候,你们已经开始了跨界创作?

对,我们常常会帮艺术家做些作品结案,而艺术家们的作品往往都是很特别的东西,你用一般的方法或许无法完成,所以,我们经常需要自己设计原型,或是用化学方法来达成一些新的效果。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在对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技进行摸索。你会去多琢磨和尝试一些新的办法,为了帮他或帮自己完成作品。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会比一般人尝试更多新的方式或是手法,所以这些东西慢慢累积起来之后,这为我们之后做案子、或打样上有很大的帮助。

那时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习惯,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就先去找合适的应用材料。以艺术为出发点和另一个进行跨界的话,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它可能是化学、可能是机械、或是网络。当时我们也没有意识到我们在跨界,因为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创作方式一直如此。

△ 金桥国际商场: 羊年的星空艺术表演

目前让你最有成就感的跨界项目是什么?

我们一直想要做的是视觉上的奇观。现在平面上的互动有点过剩,小朋友拿起iPad都会自觉地去滑动,对我们来说,软件上的互动并不是最有趣的,所以我们会做很多机械、或是装置,希望能让互动的体验扩展在空间里,有更多感官的体验,让感受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