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19 23:58

MAKE+


由志愿者支持的非盈利性组织

关注艺术同科技的跨界合作

旨在促成有趣的项目和不同行业间的交流

提高公众对跨界的关注


采访人| 郭畅

编辑| 刘洁

△阿角(徐文恺)是国内前沿的媒体艺术家、博客写手,同时也是一位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者。

新媒体艺术并不是一个新兴行业。这个艺术领域某种程度上随着“跨界”一词高频出现也消耗成夕阳产业,现在如果说到“跨界”,许多艺术家甚至会特意规避,虽个中原因复杂难解,还是有继续前进的人。阿角,国内很早进入新媒体艺术行业的先行者,如今应该是新媒体艺术有力的发言人,在入行多年后又说“跨界”,阿角直接略过那些对外行人来说酷炫的光鲜技术,他说,“跨界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反思的”。

你怎么看待“跨界”这件事?

跨界这件事,本身就是需要反思的,很多面上的东西,五六年前我们刚开始做,因为那时身份不一样,有个跨界的感觉,**只是因为(那时)不专业、业余好像有个“开放性”,等你真正接触了这个东西,深入后就发现和你之前理解的“开放性”是两种概念。**我现在的角色,做事很谨慎,基本上如果那件东西如果不是我想做的,我就不会找另外一个领域的人来做,因为这样对双方都是极大的消耗。

为什么现在很多艺术家想要避开“跨界”这个词?

“跨界”,跟“创业”、“创新”、“创业”、“风投”一样,全是用烂的词,大家都不想沾,这代表公众对你的一个认识和期待值。我最怕就是业余的逻辑在里面,因为我们经历过“业余”,其实“业余”的过程是很消耗热情和精力的过程。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跨”到行业里来,更多的人其实在消费自己,甚至是消遣,那么就只是“消费”,那就没有帮助,(跨界)变成更多人来消费的一件事。

很多时候“跨界”成了玩和消费一个概念。像我最初在上海做“新单位”,我们那会儿在倡导“开放性”、“跨界”,把你的业余时间拿来做一个小项目,但最终的结果就是你发现你做了一个屌丝的生意,这种生意造就了某种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可以被大众拿来消费的,不管人们现在承不承认在不在乎这个历史,但这就是事实。我们看到这个东西逐步建立起来,得到的结果还是业余的,这个(跨界)社群创造了什么价值,对我来说,没有价值。

看你现在做的作品会让人以为你小时候是个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