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1日

这是跨界方法论的第17篇专访

<aside> ➕ 跨界访谈是由Make+发起的,专注跨界实践者的调研项目。我们通过与全球跨界实践者对话和采访,收集跨界案例、观点、方法与经验,并与大家分享。 目前的跨界专访团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我们利用个人时间,用网络远程协作的方式来传播跨界者的声音、思想和行动。

</aside>

采访 | 林哲水

翻译 | 三公子 / 杨艺娇

校对 | 言言

编辑 | 刘洁

△ 苏黎世艺术大学的戏剧专家Anton Rey教授

△ “真情表演(Act Like You Mean It)”以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楼台会》为例,以神经科学的视角对表演艺术的情感领域进行研究。2013年曾分别在上海外滩美术馆以及北京蓬蒿剧场以科学讲座贯穿戏剧表演的形式进行过演出。

长期以来,科学界与艺术界关于各种表演技法、情感运用及模拟的问题争论不休。为此,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电影与表演艺术学院联合瑞士癫痫中心共同发起了“情感的真伪”这一研究项目,通过脑部测绘等现代科学技术,探讨演员在演出过程中是否真实地运用情感。

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自己?

我是一个小型学术研究所的负责人,该机构成立于2007年,涉及的研究范围包括电影、舞蹈和戏剧。建立之初,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去做研究。虽然我在柏林的大学主修戏剧和电影,但我并不想照搬学校里的那套研究方法。因为他们是从历史和分析的角度来观摩电影、戏剧等等表演过程。我更愿意从创作电影和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在2007年,我有幸创立了致力于表演艺术和电影的IPF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and Film),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从艺术家的角度来做研究。比如,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学习且传达了什么知识。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和一些知名人士合作了电影和戏剧,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相比纯粹旁观,我更愿意到传统历史电影与戏剧的研究机构与学院中进行实际操作。迄今为止他们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做的都不错。

能否分享一个你在IPF做过的有趣的项目?

情绪是我们的核心兴趣点之一,另一个兴趣点在于电影。我喜欢和某个领域的专家们一起工作,比如摄像师、导演,或是演员。我们会和演员们做一些情绪方面的研究,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寻找情感的创新过程。

四年前,一位非常优秀的摄像师对我说,我并不懂什么研究,但我有个疑问,或许你可以告诉我这是不是研究。他说,导演让他去做翻拍老电影里的桥段,于是他说需要用35mm或者60mm模拟胶片来拍摄,因为那是30年代的电影,而在那个时候是没有数码技术的。但导演说这不可能,现在已经没有人用这样的材料来拍电影了,这不可能,即使可能,代价将是非常昂贵的。摄像师争辩说模拟材料和数码的不一样,导演却让他使用数码技术来达到模拟胶片的效果。制片人说他们没有更多的预算,于是摄像师不得不用数码技术来拍摄,然后进行转换。他们有非常出色的软件,影片出来的效果就好像30年代的老电影。但摄像师说他能感受到两者的差别。但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们还无法在技术上证明这一点。

于是,我们在一台3D摄像机上同时运行了模拟胶片和数码两个系统,和学生们拍了一部新电影,其中包含了三个叙事电影,最后对两者进行比较。我们甚至将每帧图像一分为二,一半是模拟系统拍出的胶片效果,另一半是数码系统的。因为全世界第一次有人这样拍电影,放映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甚至瑞士电视台都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之后我们对160多个观众进行调研,了解他们的印象和感受。

我们和伯尔尼大学、苏黎世大学一起合作研究了调研结果。伯尔尼大学从心理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苏黎世大学从电影研究的角度进行分析。但是主导的调研团队是一群艺术家、一个摄影师、一个电影导演和一群电影学院的学生。在对核心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之后,我们做了一场叙事展览,在展览里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或许对电影产业,我们此举是微不足道,但是对于参加调研的人,对于未来的电影人、摄影人,确是生动的一课。它证明了在当初我们所坚持的“不同”上,审美地去欣赏与一般的去看的确有所不同,身为艺术家,我们有义务去揭开那个细微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