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4 18:54
这是第20篇跨界专访
<aside> ➕ 跨界访谈是专注跨界实践者的调研项目。我们通过与全球跨界实践者对话和采访,收集跨界案例、观点、方法与经验,并与大家分享。 目前的跨界专访团队全部由志愿者组成,我们利用个人时间,用网络远程协作的方式来传播跨界者的声音、思想和行动。
</aside>
编辑 | 瑟一蛋
康妮可(Nicole Condon Shih) 的工作室里,铺满了几千片形态迥异的培养皿,各种各样的生物在这里自由生长。康妮可以一个艺术家的视角,在生物科学的基础上重构着一个新的世界。作为一位旅居北京8年的美国生物艺术家,多维度的文化体验和双重的学术背景,带给她看这个世界不一样的角度。
我高中很犹豫是学理科还是文科,于是就申请了一所综合大学,前两年先学了生物学和数学,做了很多严谨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而我喜欢的bio art,让我以不同的视角看待科学信息,站在艺术的立场更深入地研究科学。既用到科学的一些标准,也有可以自己天马行空的部分。我希望通过bio art的作品让观者产生好奇并去探索,不论对艺术还是科学,希望他们可以透过作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
艺术的每件作品都是先从一个idea开始,而科学总能为我带来深度的灵感来源。如果你问为什么跨界,我想说为什么不呢。艺术和科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神秘的,我想去探索的中间地带,这是我最喜欢的。科学的学术论文只是直接阐述,而艺术可以用各种方式去呈现我想要表达的东西。比如我的《晶格》作品,在科学家看来,他认为这是结晶现象,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这个科学现象与绘画史,或者中国历史都有重叠的关系。还有一个好处是,跨界总会让我发现惊喜。这个作品一开始,我没有很在意最后的结果,我坚持每天去工作室做实验,根据昨天的结果继续做。每个作品对我来说都是个过程,每一次并不知道最后呈现的会是什么,我让科学扮演一个player的角色,让过程指引我。不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完成这个作品给大家看,因为我一直期待未来的新变化。
聊天的过程中,她多次提到生物艺术(bio art)带给她的意外与惊喜。她从实验的意外里学习了很多,并且与晶体化的物理过程产生了更多的联结。虽然最终能否呈现惊喜的效果,依赖于科学的规律与一点点运气,但她喜欢这样make it happen,growing by itself的过程。对神秘地带探索的热忱,一直支持她不断推出新的作品,并立志在中国推广这个有些新潮但充满奥秘的领域。
△ 作品《晶格》
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的工作室对面有一间中医馆,外面看起来像711,里面的陈列都是一个个放着中药的小抽屉。我特别好奇,于是每天都跑去和中医聊天,起初他很奇怪,一个外国人为什么每天来这儿,后来我们意外地发现一剂中药,在美国是用来杀蟑螂的,但在中国竟然用来清洁身体。于是我把它拿回工作室,放进培养皿里,加一些化学制剂,观察它的变化。前期我做了很多研究,但选择注入的材料时,更多用艺术的感觉DIY,多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赋予的随意的做法,等待培养皿中形态的变化。整个过程像在做实验,我前后做了5000多个,每个都记录好几时开始,加了什么材料。大概半年之后,最终呈现的形状很像中国宋代的文人画。这个结果是我没想到的,我自己也控制不了,我很享受这种只是作为艺术家开始这个项目,让科学去控制并结束它的过程。
△《晶格》展览现场
正是8年前来中国后,她才开始这个领域的实践。由于文化上的冲击性,她对有冲撞性的事物或现象产生了更多探索的兴趣,比如中医,比如与本土艺术家的合作。同时,北京的环境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作品。她笑称,生物科学的过程就和自己来北京一样,是意外带来的惊喜。她本以为呆一两年就会回美国,没想到自己竟然特别喜欢,发展也很顺利,就留了下来。并且会努力在中国,把生物艺术的跨界事业坚持下去。
我曾经做过一系列与北京空气相关的作品,《梦幻城市》是显微镜的镜头下捕捉到的空气中的微粒,以及这些微粒结晶后在容器里蔓延和膨胀的过程。那时候人们爱开玩笑说今天终于是蓝天了,于是我注入了蓝色的有机颜料,虚构出来我渴望的“晴空万里”。之后它自然生长的样子超出了我的掌控,长成了各种微型城市的梦幻风光,有的像烟囱,像蜿蜒的河流。这是纯自然的效果,是科学让他长成了这种样子,我只是用显微镜,根据微型城市的主题进行构图和筛选。